
早前,沙田一間小學發出通告,容許小二至小六學生在校內測驗及考試中使用簡體字作答。事實上,繁簡之爭並非新鮮議題。在非華語中文教育界,早於十多年前已有過討論﹕簡體字筆劃較少,較易書寫,對以中文為第二語言的學生而言,學簡體字不是更好嗎?
就這個問題,教育局於2008年公布的《中國語文課程補充指引 (非華語學生)》有述﹕「因應香港社會語言環境的實際情況,一般學生學習中文都自學繁體字,而中文課堂多使用粵語,非華語學生和其他本地學生無異,要融入香港社會,與人有效溝通,適宜掌握本地最常用的粵語和繁體字。」
由這段文字中,至少可見三點教育原則﹕
- 香港社會的語言環境以粵語、繁體字為主。
- 非華語學生的中文學習目標,與本地學生無異。
- 要融入香港社會,須掌握粵語和繁體字。
換言之,教育局的語文政策核心並非「單一語言能力」,而是「以香港語言文化為本,並向外延伸」。
中文教育其中一個目標,是學生能運用中文在本地社會有效溝通。既然如此,評估標準理應與學習目標一致。
連來自不同語言和文化背景的非華語學生,在香港都以繁體字作為中文識字的主要系統,原因正正是希望讓他們掌握本地最常用、最能與社會接軌的語文。
作為語文教師,筆者絕對認同學校須照顧不同背景學生,包括內地轉來、習慣使用簡體字的華語生。做法也可以參考非華語學生的經驗,例如設立一段時間 (例如一個學期)的「過渡期」,容許學生使用簡體,但需開始逐步轉寫繁體;為學生提供常用的簡繁對照字詞表;課堂上多運用識字策略,讓學生理解繁體字雖然筆劃多,但更具形義連繫;加強課後支援等。
對香港社會來說,中文教育方向絕非小事。制定教育政策時,應該考慮的不只在於「哪套字較易學」,而是學習哪套字,為何學、為誰學、最終要達到什麼目標,也就是我們希望學生成為一個怎樣的香港人。
授權轉載:系統學中文工作室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