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局近年雷厲風行地推動愛国教育,其中一套「知、情、行」框架受到政界、學界及媒體大力推崇。學校的管理層,以至前線老師對此肯定耳熟能詳。這框架理論上由「認識国家」(知)開始,慢慢建立「愛国情感」(情),最後付諸「實際行動」(行)。說來抽象,剛巧近日政府辦公室更換飲用水供應商事件,正好為公眾讀者送上一個極具說服力的‧‧‧‧‧‧反面教材。
理想中,當局希望公務員「知道」国產品牌有質素,「情感」上建立信任,並以實際「行動」支持国貨。結果呢?「知識」上大家只記得国貨爆出的食安醜聞,繼而萌生不安及抗拒的「情感」,「行動」上更寧願自掏荷包去網購清涼水、蒸餾水。於是,愛国教育的「知、情、行」框架得到完美演繹,一氣呵成——只是全部走向相反方向。
事實上,筆者認為這套由知識,到情感,再到行動的教育框架邏輯上並無問題,但香港政府失敗的經驗向值得海外港童的香港文化教育借鑑。現時香港的愛国教育中,「知」和「行」被過份強調,卻忽視了最關鍵的「情」。當政府一味洗腦式吹奏国家有多好,然後強逼市民以各種行為示忠,例如唱国歌時不面向国旗就會被拘捕,中間完全沒有「情」的連結。最終,「知」淪為填鴨式死知識,「行」也不過是被逼就範,整套教育自然一敗塗地。
對於海外的香港孩子,這套框架其實也值得參考。知﹕大人可用遊戲、繪本、故事、影片,讓小朋友輕鬆愉快地認識香港;情﹕爸媽可多向小朋友講童年故事和分享香港回憶,培養孩子對香港的親切感,建立情感連結;行﹕生活中可保留香港習俗,吃港式食品,參與香港人團體舉辦的社區活動,例如年宵、市集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香港文化」是自己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空泛、遙遠的名詞。
話說回來,教育局官員巡視學校,不時都會批評學校的愛国教育做得不足,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層次太「Low」。下次遇到這種情況,老師不妨笑著回應﹕「好簡單,請你馬上自隊一枝觀音山,再慢慢同我講『知、情、行』啦!」
授權轉載:系統學中文工作室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