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同事在海外推動香港語文教育,他感嘆當地的香港學童語文能力差異極大,十個相同年齡的孩子,有十種不同的程度﹕有些能流暢書寫,有些連聆聽也有困難,年齡已無法作為編班與制定教學內容的參考依據,問筆者有何意見。我的回答很直接﹕要照顧學習差異,第一步是老師要清楚學生的當下的語文能力水平。
一個負責任的教師,不能只憑感覺或經驗,去猜學生能學什麼,而是要用有系統的方法,準確地掌握學生目前在哪裡,才能判斷下一步學什麼才是最合適。因此,我向他分享了我在大學任職期間,為香港中小學的非華語學生建立的一套入學語文能力評估機制。稍加調適之後,這套機制可以為解決海外港童語文水平參差帶來的教學難題打下基礎。如果有讀者正好面對類似困難,也許這做法值得參考。
這套評估機制分為三個部份﹕問卷、訪談與紙筆測驗,最終的成品是一份詳細、全面的能力報告。問卷用於收集學童的基本資料,包括語言學習經歷、家庭語言環境、家長支援狀況與學習動機等。這些資訊能讓我們綜合判斷出學童的「學習準備度」(readiness),即他們是否已具備展開香港語文學習的條件,教師亦可因應學童的準備度,調整教學的期望與步伐。
第二部份是訪談,作用是評估孩子的聆聽與說話能力。這不是一場面試,也不是一份口試,而是一場經過設計的「輕鬆對話」。在「聊天」的過程中,我們可以觀察學童是否能做到某些聆聽和說話的表現。舉例來說,我們引導小朋友介紹一位他在學校最喜歡的老師,或是家中最忙碌的家人,從中觀察他能否「說出與個人、家庭、學校生活有關的語句」、「具體描述人物的外貌與行為」、「表達自己的感受與看法」等。至於年紀尚小的幼童,我們會設計不同的小遊戲,例如在一段話中混合粵語、國語和英語,讓孩子指出哪些是粵語,藉此了解他們對語音的辨識能力與敏感度。
由於篇幅關係,評估的第三部份——紙筆測驗,與及如何把評估結果轉化為一份超越分數、等第的評估報告,做到真正能描述學生語文能力,並提供有用的建議,反饋予學生、家長與教師,促進學與教,我們下篇再談。
授權轉載:系統學中文工作室專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