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澳洲公平工作委員會(FWC)近期駁回了一宗備受關注的延長申請時限案件,案中主角是一名已經離職近兩年半的工人,他完全依賴人工智慧 ChatGPT 來準備申訴文件,並依照 AI 提供的法律建議行事。這個決定不單止讓案件本身告終,更成為對職場人士及法律從業界發出的明確警示:人工智慧在法律領域的應用,並非萬能,更可能將當事人引向一條錯誤的道路。
事件的開端可以追溯到 2022 年 10 月 19 日,該工人以書面方式辭職結束了與僱主的勞資關係。然而,他其後試圖將這次辭職定性為《一般保障》條例下的「解僱」,並在兩年多後才提交申請。根據《公平工作法》第 365 條規定,這類申請必須在解僱後 21 日內提出,除非存在「特殊情況」,才能獲准延長時限。FWC 在評估是否批准延時時,會考慮延誤長度、是否及早採取行動、對僱主的影響、案件勝算以及對其他勞工的公平性。
這宗案件的延誤長達 919 日,幾乎是兩年半的時間,遠超過正常的延長請求範圍。如此誇張的時差,令委員會認為此案已完全偏離職場爭議及時解決的原則,亦為最終的駁回奠定了基礎。更關鍵的是,申訴人在會議上親口承認整份申請書是用 ChatGPT 起草的。這個大型語言模型提供的文件存在重大缺陷,未能滿足法律上針對違反《公平工作法》第 3-1 部分所需的基本要件。更離譜的是,申請書中還直接引用了 ChatGPT 的內容,聲稱僱主違反了多項勞工與法定義務,並建議同時採取多種法律行動,包括本案的第 365 條申請。
然而,FWC 認為根據當事人描述的情況,這些指控缺乏法律基礎。ChatGPT 雖然曾建議工人諮詢律師或工會代表,但他選擇無視,反而直接依照 AI 的指示提起訴訟。委員會對此直言,這充分體現了「依賴人工智慧提供法律意見的明顯危險」。案件質素和勝算都被評為「毫無希望」,而且浪費了委員會及僱主的資源。至於工人聲稱延誤是因為「不熟悉自己的職場權益」,委員會嚴正重申,不熟悉法律規定並不能作為延遲的理由。另一個辯解,即害怕僱主報復,亦因缺乏任何證據支持而被駁回,尤其是他在離職後近兩年半的時間裡,並未採取過任何行動。
僱主方面則指出,這樣的延誤對公司造成重大不利,因為事件已過去多年,重新處理舊事不但困難,而且會浪費大量人力物力。FWC 同意,這種長時間後才挑戰過去事件的做法,對僱主而言極不公平,尤其當沒有任何早期警示或爭議行動時。
儘管委員會承認案件確實存在「特殊情況」,包括離職後的極長延誤,以及依賴 ChatGPT 準備訴訟文件,但最終的裁定卻指出,這些特殊情況非但不能支持延長,反而顯示出程序不當和案件毫無勝算,因而決定拒絕延時請求。FWC 在判辭中更直言,雖然這是首次有職場爭議案件直接處理 AI 生成法律意見的情況,但它已清楚揭示了 AI 在法律領域的局限與風險。
這宗案件的意義遠不止於當事人的勝敗,而是樹立了一個重要先例——「特殊情況」並不自動對申請人有利,若同時反映出程序上的嚴重缺陷或缺乏實質勝算,委員會仍會毫不猶豫地駁回。它同時向所有勞工發出一個現實而嚴厲的訊息:即使科技可以協助撰寫文件,真正的法律判斷和程序策略,仍需要由具備專業知識的人來把關。依賴 AI 或許方便,但若因此走錯一步,代價可能就是整個案件的覆滅。
作者:Sydney HR 的日與夜
關於作者:作者為一企業人事部職員,同時為合資格Life Coach,國際九型人格師、MBTI及DISC Advance持牌培訓師。最鍾意玩玩具同寫下嘢。現我城隕落,無比哀嘆,盼一盡綿力,將文化保存,以文會友,抒發一下。這篇文章,歡迎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