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博客 【鍾sir@系統學中文工作...

【鍾sir@系統學中文工作室】「書面語」等於「普通話」嗎?#13

不知道各位近日有沒有留意到一則新聞﹕話說大窩口邨出現了一張「非常地道」的屋邨通告,內容以粵文書寫,讀起來宛如鄰里閒話,「沒什麼大道理,卻相當之有親切感」﹕「近排我哋收到住戶反映……」「租約可能會被終止㗎!」此通告一出,在網上引起一番討論,吸引筆者注意的,是有不少網民留言提出了「書面語是普通話,口語才是香港語」之類的觀點。本文旨不在討論用粵文書寫正式公文是否恰當,而是想釐清「書面語」和「普通話」這兩個概念。

「書面語等於普通話嗎?」,是一個十分常見,也被很多人誤解的問題。簡短的回答是﹕不,兩者不是同一回事。

首先,普通話其實也是一種口語。它以北京話語音為標準音,理論上跟從現代白話文的語法規範,在1950年代開始在全中国推廣,目的是作為跨地域的全国通用語,促用不同地區之間的溝通。另一邊廂,書面語是一種書寫形式,以漢字為媒介,同樣也是跨地域都能共用的語體。換言之,普通話是說出來的,它也不一定符合標準書面語的規範,例如很多「中国潮語」;書面語是寫出來的,我們也可以把它用粵語讀出來。

「書面語」和「普通話」經常被混為一談,原因與「白話文」有關。不論是普通話,還是現代中文的書面語,都以白話文為基礎。五四運動後,白話文取代文言,成為中文的主要書寫體。因此,香港、台灣和中国用的書面語,儘管媒介有分別(正體與簡体字),語法和詞彙上大致都很接近。事實上,當我們說「書面語」時,指的是「寫作時用的標準書面中文」,它可以是白話文,可以是粵文,甚至是文言,但它不是任何一種口語(不論是普通話或廣東話)。

題外話,若用非學術、譏諷一點的角度看﹕近代在中共的管治下,因為政治原因,中国的中文變得越來越累贅,許多新造詞彙的語意含混(坊間俗稱「党八股、匪語」);而香港某些場域(暫時)仍能保留古典雅正的語文,於是,兩地的「中文」(包括書面語與口語)的差異變得明顯,只要在生活中稍加注意,就能察覺。

回到大窩口邨的通告,它之所以引起共鳴,正是因為用上了我們日常說的粵語口語來書寫,帶來份外親切的感覺。然而,它也反映出粵文書寫的一個問題﹕不諳粵語的人,難以理解粵文書寫的文章。在大窩口邨的事例中,這無可否認地阻礙了通告或其他公文發揮其實際功能。作為語文教師,筆者認為香港的語文教育之所以獨特(也是困難),在於它要培養香港人能因應不同場合,靈活切換地道粵語與規範書面語的能力。而這種特色,正正是我們香港文化的魅力所在。

授權轉載:系統學中文工作室專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