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頁 香港 【利字當頭】 我的三條人生...

【利字當頭】 我的三條人生法則 – 利世民 (聲音專欄)

 

我偶爾會寫筆記;目的不是為了記錄甚麼,而是在寫的過程中,讓我思考問題;我也很享受文字的美。所以,我不會經常翻閱過去的筆記;但有時也會去回顧過去自己寫過些甚麼,然而也不是為了回憶,而是為了尋找靈感去思考的新問題。

幾星期前,我忽然有個想法:「是否要找個方法,記低重要決定,並解釋我為何做出這決定?」這樣做的目的,為了提醒自己,做每件事背後的初衷,免得後來偏離正軌。

另外,我也反省在自己的人生中,究竟有沒有一些重要而基本的信念;將這些想法寫出來,最主要還是為了理順思緒,讓我更了解自己。

結果,我歸納了三個自己的信念:be real, be open, be kind。但單單這樣講,可能有點口號化,所以希望大家不要介意我用一點時間去解釋背後的想法。

Be Real

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be real。然而在中文語境,應該怎樣翻譯呢?我想最貼切的講法應該是:「面對現實」;但何謂「面對現實」?

許多人糟蹋了人生,就是因為他們無法實事求是,無法面對現實。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幻想;尤其是在成長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充滿幻想的。人如果沒有幻想,基本上無法學習,沒有關聯思想,也無法進步。當我們看到某些事物,或聽到某些聲音時,腦海裡自然會產生聯想。我也很欣賞有豐富抽象思維的人,尤其是數學家和藝術家。

但是當想像力完全脫離現實,那就是不切實際。假如只是一個人生活在孤島上,脫離現實的結果,就是很快活生生地餓死。但假如在現代社會當中,脫離現實的人往往是不負責任的人。

英文裡,「負責任」就是 Responsible。我曾聽過一個講法:Responsible 這個字,由 Response 和 Able 組成,加起來,意思就是「能夠對現實作出反應」。我認為這個定義很好;當一個人無法對現實做出反應,他就是不負責任,是別人的負累。

我不是說每個人,每件事,都必須完全由始至終都自己一手包辦;這也是不切實際的。人有互相依賴的時候,但只有明白到自己的責任是甚麼,人與人之間界線劃在那裡,我們才會發自內心地,對別人提供的一切感恩。

我認為人必須要面對現實的另一個理由,是因為我很不喜歡那些虛偽的人。虛偽的人,首先是逃避自我。逃避自我的人,也無法接受別人。虛偽,是一種心理上的自我保護機能。

希望大家不要以為,我這樣講是在批評別人。其實我也撫心自問,自己在別人眼中,是不是一個虛偽的人?有沒有不真實,不坦白的一面?

當一個人能夠面對現實,才會知道自己有哪些不足,有些甚麼可以進步的地方。無法面對現實的人,不但是別人的負擔,也無法真誠地與別人,甚至與自己的內心世界接觸。實際上,虛偽的人生,對任何人來說都已經是最大的懲罰。有些人,一輩子就是活在自編自導自演的故事裡;而且這些故事通常都是悲劇。

Be Open

有人將自己的理想當作現實,就是剛才所講的不切實際、幼稚的表現。但在另一個極端,有些人將現實當作是一切。這種人經常掛在口邊的一句話是:「現實就是這樣;我又可以怎樣?

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只有理想,沒有現實,他甚麼都做不出來。相反,如果只有現實,而無理想,他甚麼都不會做。當一個人說:「又可以怎樣?」其實他在暗示,世界早已如此,將來亦將不會改變;他們相信,未來會發生的事,早有定案。

但現實告訴我們,世界一直變化,而且似乎是在進步中;雖然過程有點複雜、迂迴,但至少讓我知道,世界不是一成不變,亦因此永遠都有未知的事,讓我們去探索。甚至是大自然,也不是很多人想像中那樣永恆地一成不變。以物種進化為例,我們想不到有甚麼理由去相信,物種演進到了人類就永遠地終結、停止,讓人類永遠在金字塔頂。

我很怕那些自以為掌握了真理的人;他們的世界是封閉的。那些相信未來早有定案的人,表面雖然好像很消極,但其實他們的傲慢,來自於他們對自己想像中的未來是如此深信不疑。另外還有一種更矛盾,更極端的想法,就是相信過去的世界是最好、最完美的;他們相信現在是墜落,除非回到過去的世界,否則未來也是墜落的。

只有接受社會、世界、甚至宇宙是「開放」的,才會相信主觀意願或許真的有可能改變未來。當然,想改變世界,也必須建立在已經確定的事實之上。已經發生,已經存在的事,是過去;過去是不能改變的,但未來卻仍然有無數可能。

Be Kind

最後,我的第三個信念,就是做人要有仁慈心,be kind。

「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我不知道別人是怎樣理解這句話,但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首先,從字面解釋,意思就是那些活得很苦的人,是自取其禍,或許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是很殘酷的,是向弱者抽刀。

但我也發現,有些表面上兇神惡煞的人,其實很多在過去曾經被欺凌;在他們的世界,不想被欺凌,就唯有做惡霸。總之,這種很怨毒,很 toxic 的關係,不斷地循環;借佛家的講法,就是孽報。

如何了斷這種怨毒的循環?我相信答案是:仁慈。

但甚麼是仁慈?

最簡單應該是從對自己仁慈開始。可能有些人聽到這句話,會誤解以為「對自己仁慈」就是放縱,但仁慈與放縱是兩回事。對自己仁慈的意思,其實就是知道自己並非完美,接受現在的自己不完美,但不代表自己永遠都一成不變,仍然會希望自己能夠成為更好的人。我認為這才是仁慈的定義。完全放縱或者完全不做任何事,那才是對自己殘酷,也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惡」之處的緣起。

當一個人對自己仁慈,他才會對包容和接納別人;明白自己並非完美,所以看到身邊的人能做到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就會欣賞,會想從別人身上學習;而當見到別人犯錯,也會更容易原諒寬恕別人。心地好的人,都是有自信的人;反而是自卑的人,才會借貶低別人來抬舉自己。

仁慈,其實也是同理心,empathy 。有人說同理心是一種修為;有經歷的人,當見到別人受苦,也自然會感受別人的傷痛。但我覺得同理心應該是 360 度全方位的;換句話說,不但能設身處地去感受別人的苦,也能夠真誠地感受別人成功的喜悅,沒有半點妒忌心,那才是真正的修為。

後記

我將以上三個信念記低,正因為覺得這些都是自己的缺點,希望可以進步。雖然我沒有宗教信仰,但有些觀念,還是從不同的宗教觀點中借來。這篇分享,多少也是受到 Jordan Peterson 的書所影響;我知道有些人不喜歡 Jordan Peterson ,覺得他很右。但他寫的兩本暢銷書,12 Rules for Life 以及 12 More Rules for Life ,我認為還是有點參考價值;但 24 條人生法則,也未免太多了。

我不敢說自己嘗試將廿四味歸納到三個重點,但當中有不少地方應該是互相呼應的,所以,我只記下三個信念;反正太多也記不了,亦做不到。這三個信念是:一,面對現實;二,相信未來是開放的;三,對自己仁慈,也對別人仁慈。

作者:利世民